您的位置:首页 > 风格 >

中国需要重建商业文明

2015-10-10 13:51:19 来源:

评论

国庆假日期间,国内景区除了继续重复人山人海的景象之外,2015年有两个现象备受关注,一个是大量中国游客赴日扫货,媒体谓之“暴买”;另一个就是青岛海鲜馆“天价虾”宰客事件,舆论群起而攻之。现在看来,这两个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具有很高购买力的中国游客已经成为全球各国争夺的对象,这与节假日国内到处充满的人潮共同表明,中国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国内没有让人满意的消费环境,有能力的大都出国购物与旅行。而在国内旅游 ,除了人太多拥挤之外,很多商家也趁机宰客,消费体验很差。

这涉及中国商品的性价比与服务质量的问题,中国商品相对于发达国家,性价比较低,同样的国际品牌在国内售价远远高于国外,而国内商品在质量和设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同类商品还有很大的差距。至于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更大了,尤其是消费者权益缺乏必要的法治保障,更不用说服务态度。

现在中国想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但国内的商业环境还有待于改善,人们蓬勃生长的消费欲寻找到两个新出口:一种是网购盛行,实体商业日益萎缩,这是因为网购价格便宜,退换方便,送货及时,服务体验好;另一个趋势就是出国购物,或者通过所谓“海淘”在网上购买海外商品。这对国内商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长期以来,中国将企业(投资)置于经济活动重要的位置,重商主义盛行,相对而言,消费者并不能受到重视与尊重,因为企业能够带来税收与就业。

这主要体现在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以及消费者维权异常困难等方面,在市场秩序治理与消费者维权等方面,一旦出现问题“踢皮球”现象严重,久而久之,消费者就会用脚投票,比如在一些景区,人们会更加警惕并尽量少消费,因为中国一些景区充满欺诈现象而无人治理。

现在投资和出口都无法继续充当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正在向消费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型。但是整个行政与司法体系并没有改变自身的思维与行为,为消费者创造更好的商业环境。商品价格仍然偏高,假冒伪劣依然存在,消费者维权投诉无门,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可能增加国民消费的欲望呢?

阻碍中国挖掘消费潜力,释放消费空间的不是收入、社会保障或其他问题,而是长期不重视消费者权益,还没有让市场最终由消费者的需求喜好决定。此外,政府税费等因素造成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居高不下,也需要政府让利于民。要想刺激消费,就要建立正常的以契约与法治为核心的商业文明。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