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每日热讯!倾诉,为自己和他人打开情绪出口

2023-02-10 07:01: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61.33%受访者倾向于向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倾诉情绪

93.17%受访者愿意聆听旁人的倾诉


【资料图】

---------------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情绪出口话题面向全国高校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76所高校的2591名大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面对心理“阵痛”,66.46%受访大学生试着用“倾诉”疗愈生活,向他人寻求安慰和帮助。其中,61.33%倾向于将朋友、同学等同龄人作为自己的倾诉对象,15.48%选择向父母倾诉,11.23%惯向男、女朋友诉说负面情绪。网友(4.48%),高校老师、辅导员(1.51%),心理医生(1.58%)也是部分受访大学生的情绪出口。在选择倾诉的受访大学生里,79.16%表示倾诉过后,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缓解;30.49%表示问题得到了解决或有转机。

除了倾诉外,受访大学生也会通过其他多种方式纾解压力、扭转负面情绪。调查结果显示,43.69%受访者选择通过观看喜欢的影视作品转移注意力,39.17%受访者会饱餐一顿爱吃的美食,30.91%受访者会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30.30%受访者通过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发泄情绪,22.19%受访者选择旅游,换个环境排解情绪;24.82%受访者选择硬撑,当作无事发生,正常生活。

因为担忧情绪表达后伴随的负面反馈,仍有部分受访者陷在“开口难”的漩涡中。中青校媒调查显示,52.68%受访者怕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到他人;39.87%受访者表示不想给旁人添麻烦;49.32%受访者认为他人无法真正理解自己、和自己感同身受;39.71%受访者担心倾诉时被忽视、或被以为是小题大做;31.92%受访者认为倾诉也解决不了问题,说了也是白说;31.92%受访者则是害怕自己的隐私、秘密被泄露出去。

事实上,倾听与回应、看见与表达,对于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害怕向别人倾诉会打扰别人,或担心被认为小题大做,往往是一种误区。“换位思考,朋友向我们倾诉内心的苦闷,我们会很愿意帮助他。”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陈祉妍表示,如果怕打扰别人,就会限制求助的主动性,因此要对这样的认识进行调整。“让青少年既认识到别人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倾诉而困扰,也要了解每个人之间都有差异,100%的、完美的理解并不存在,应正确看待倾听者的反应。”

从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来看,93.17%受访大学生愿意聆听别人的倾诉,充当旁人的情绪“垃圾桶”,作为他人的情绪出口。当旁人向自己倾诉时,75.80%受访者会进行分析,提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69.55%受访者会安慰倾诉者,为他们提供情绪价值;55.62%受访者会鼓励、陪伴他们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54.30%受访者会想办法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

陈祉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

Q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受访大学生最愿意向朋友、同学等同龄人倾诉自己的情绪,向父母等倾诉得比较少,如何理解这样的现象?

A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人逐渐走向独立的时期,这一阶段,人们越来越多地尝试成为具有社会独立属性的人,会表现出明显的同龄人偏好,更多地注重同龄人的看法,也更愿意和同龄人交流,是这个年龄段比较正常的一个发展过程。

总体来说,父母和青少年是隔代的,生活的主要时期不同,和青少年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识相对低,但拥有更长远的人生经验;而同龄人经历的时代相似,相互的理解和共识多,但可能有一些共同的局限。所以这两类社会支持都能够恰当使用是更好的。

Q

一些家长也希望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但很多青少年很少向父母反映自己的烦恼和不良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可以做哪些事或注意哪些问题?

A

家长想了解孩子,单靠询问并不是好的方法,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努力要用在平时,日常多和孩子聊天,可以聊学、聊生活,也可以聊电影、歌曲,或者家长自己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事。

这个过程强调倾听,家长抱着愿意了解、感兴趣的态度,而不是急于评判、发现问题、要求必须把问题扼杀在摇篮里的心态。平时多沟通,在遇到问题和压力时,孩子也会更加信赖父母。

Q

人难免有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但有的人很少去吐露自己的烦恼和心声,这时周围的人可以做些什么?

A

有很多迹象会指向心理问题,比如学成绩突然下降、上课状态变化、情绪低落、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或者生理上的饮食、睡眠惯异常等,许多变化是家长、老师或同学可以观察到的。如果有这些迹象,需要及早关注,及时陪伴、疏导,或者陪伴他们去寻求专业的帮助。很多时候不必等到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才寻求专业帮助,可以较早地排查问题,防止问题加重导致后续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恢复。

Q

超过九成受访大学生希望能帮助身边的人解决成长的烦恼或带去安慰,但其中也有人遇到别人倾诉或求助时不知道怎么做,这种情况如何处理?

A

面对朋友的困扰和问题,不知道怎么应对,是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不必给自己的反馈打分。首先,你的陪伴和支持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不必要求这些能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效果。第二,当朋友遇到烦恼或心理问题时,支持、鼓励,甚至陪伴他寻求专业支持,是最重要的。

(中青报·中青网见记者毕若旭整理)

---------------

倾诉加聆听,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遇到问题时,向身边的朋友、亲人、师长吐露心声,得到聆听和反馈,或者寻找情绪排解的出口,对走出迷茫与焦虑有诸多裨益。中青校媒面向青年朋友征集关于倾诉和情绪排解的故事,并梳理部分投稿人的故事和心得,希望这些经历和经验,能够有所助益。

湖北省黄沁然

母亲在意大利的老年社会福利所花45美元购买了一双白底蓝花的手工地毯鞋,我很恼火,觉得她花高价买了一双不实用的手工鞋。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带我去了买鞋子的地方。只见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盘坐在椅子上,手指飞快穿梭,用针线勾勒出细小的花蕊。我惊讶地发现,五彩缤纷的团团毛线下,这位老人只有半个身体。那一刻,我脑中轰地一响,原来,老人把对脚的期待,织进鞋里了。

那年我高考失利,整个暑假,我把自己闷在被子里打游戏。我厌恶自己,怨恨命运,终日郁郁寡欢,甚至恶语伤人。家人带我出国旅游散心时,我们遇到了这位老人。我很惭愧,年轻健全的自己却因为一点挫折便自暴自弃。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我趴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第一次向家人倾吐了所有的负面情绪。旅行结束后,在父母的鼓励下,我停止自怨自艾,决心复读,终于在第二次高考收获了理想的成绩。

河南省舒苏

从小我很依赖别人,也缺少安全感。直到我遇见了懂我、倾听我的“小胖子”。女孩子爱美,我的鼻子旁边有一些看得见的小斑点,因此对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害怕别人调侃我为“麻子”。有次班里的男生调侃我脸上的斑点,我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小胖子”看见了就连忙过来,支走了那群男生。下晚自,“小胖子”递给我一个纸条:“你的脸上布满星辰哦,是你独特的美与风格!”那些天在他的开导下我渐渐释怀了,也敢发些独特的自拍。

浙江省摩灵

高中最后一个学期,一模的失利和之后模考起伏不定的成绩让我陷入极大的焦虑和自我怀疑。在我极度消沉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邀请我去办公室聊天。他的每句询问都那么轻柔且小心翼翼,我坐在他的办公桌旁,逐渐敞开心门,吐露心声。此时的老师更像一位人生阅历颇丰的老朋友。我们在一起聊了很久。在他的鼓励下我情绪好转,从口袋掏出皱成团的试卷请他帮我分析。

四川省孙可欣

刚刚读大学时,全新的人际关系,陌生的教室,难上手的班干部工作,统统让我感到无助。朋友和我聊天时发现了端倪,打来了电话。朋友说,虽然不在一个城市,但是有事情一定要和她说,遇到事就一件一件去解决,她会一直陪着我。第二天我收到了朋友点的奶茶,小卡片上写着“甜食会让人心情变好”。渐渐地,我开始调整心态,原本繁杂的工作也从容了许多,生活在慢慢变成我憧憬的样子。

海南省郭龚洺

18岁,高考失利。那时,我觉得12载寒窗苦读的付出全部被否定,负面的想法占据了我的心头。那天我走了很远,从这个区到那个区,跑过跨海大桥,浑然之间发现原来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之美,我怎忍心就此放弃。那天以后,我便踏出家门,寻找学以外的可能性。我兼职做过服务员和答疑老师,心灵脆弱的我也真的遇到过不少困难,但逼自己走出舒适圈也收获了不少,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别把教材当成世界,要把世界当成教材”。

(中青报·中青网见记者程思整理)

中青报·中青网见记者 罗希 来源:中国青年报

标签: 心理健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屏幕截图

[责任编辑:renwu001]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