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关注 >

天天新动态:520结婚人数大降,湖南降七成、四川降四成,你为什么不结婚?

2023-05-23 22:58:29 来源:罗sir职话

不结婚、不买房、不生育,从数据来看,社会正在把年轻人规训成新一代“三不”人群。


【资料图】

520作为一个国内传统节日,因与“我爱你”谐音,历年520当天,结婚人数都是一年中小高峰,但就今年的数据来看,年轻人的结婚意愿正在快速下降。

根据多地今年统计的“520”当天结婚登记对数来看,湖南下滑最严重,同比下降七成,湖北、贵州同比下降约五成,广东、四川、福建同比下降约四成。

广东今年5月20日结婚登记12450对,“跨省通办”结婚登记1813对,而去年5月20日,广东全省当天共有20892对新人登记结婚。

四川的数据也不容乐观,四川今年520办理结婚登记1.6万余对,而去年则高达2.5万余对,一年时间里下降了一万对。

考虑到去年还是新冠疫情期间,今年由于解封后,想象中的结婚人数增加并没有发生,反而大幅下降,这再度说明在历经三年之后,解封后的年轻人结婚意愿反而大幅下降。

数据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但数据背后的原因,可能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2017年-2021年,国内结婚率从7.7%逐年下降至5.4%。同时,2021年结婚登记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上的占比提高了1.7个百分点,至48.2%。

这也表明,结婚年龄正在快速上涨,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来看,未来几年之内,30岁以上的结婚登记占比可能就会达到50%,超过一半。

这大体上表明,结婚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年轻人对另一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普遍物质化的今天,年轻人既要追求另一半价值观趋同,还要追求对方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这在上升通道越来越窄的今天,都变得遥不可及起来。

不管是结婚所需要的房子、车子还有彩礼,亦或是结婚后的高昂教育、育儿费用,这都需要年轻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稳定事业、稳定收入,以及尽可能地提高收入。

当现实的紧迫性和压力,传导到年轻人的时候,年轻人推迟结婚年龄,更多的也或是一种无奈之举。

与此同时,对年轻人来说,结婚可能也不是一个必须项了。

在工作、事业本就压力繁重的今天,许多年轻人甚至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宏观上经济恢复的不确定性,到了微观上,也成为了年轻人事业的不确定性。

这些压力叠加起来,结婚生子反而成为了“最后的选择”。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的数据显示,2020年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已经上涨到了28.67岁,男性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而十年前,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只有24.89岁。

换句话说,过去计划生育时代所宣传的“晚婚晚育”观念,在当时一度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但在今天,“晚婚晚育”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

而人们在今天之所以晚婚晚育,恐怕不是因为晚婚晚育真的很好,而是因为结婚的成本和门槛随着房价水涨船高,加之育儿和教育成本的高涨,结婚更多的是稳定收入和事业之后的一种选择。

当结婚多了成本和现实的考量,晚婚晚育就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经济压力和婚育压力有没有关联呢?

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送分题,但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婚育率下降单纯归因为经济压力可能站不住脚,他的理论支撑是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2022》,该报告数据显示,全球总和生育率最高的前10个国家都在非洲,而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是全球最低的,因此他得出结论,婚育率下降单纯归因为经济压力站不住脚。

我不得不佩服专家的脑回路和逻辑能力,硬生生能够把经济压力和生存压力的概念混淆,以达到麻痹民众的结果。

非洲国家的总和生育率为什么很高?

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因为非洲国家没有什么经济压力,而是非洲国家根本就没有过渡到经济压力这个位置来,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的生育率也很高,我们有没有经济压力呢?

我们当然也没有。

越是贫穷的国家,生育率之所以越高,那是因为这些国家大多落后,依靠单一的农耕维持生计,还停留在农耕社会,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全面,因此生娃是一种有效的弥补劳动力缺口和维系养老保障的措施。

为什么过去祖辈们都是生四五个甚至更多?那是因为他们有钱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当然不是。仅仅只是因为人口多能够帮助提早分担农务,还能够提供以后的养老保障,那时候的人口显然不是以教育为目的的生育,因而陈友华这位专家以联合国的报告来借此说明生育率和经济压力之间的关联性薄弱,显然是极其可笑的逻辑。

经济压力必然和婚育率成因果关系,而所谓的经济压力当然不是指吃饱饭就够了,过去之所以大家没有什么经济压力,那是因为压力源自于对比,没有对比当然没有压力。

过去穷是大家都穷,但今天不同了,今天的压力源自于,我们都看到了更好的生活,都想要更好的生活,都渴望更好的生活,但现实的门槛在于,可能不是努力二字就能够打破的,于是这种不甘心,以及高度的功利主义,导致了人们经济压力对结婚率的影响。

更本源一点的说法是,我们都害怕不公、害怕屈居人下。

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今天的年轻人当然不愁吃、不愁穿,但这样可以结婚吗?当然不能结婚。

今天结婚世俗意义的标准是房子、车子以及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个时候年轻人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就必然需要艰苦拼搏,才有可能换来这些条件的达成。

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选择,继续拼搏争取达成目标,然后结婚;第二个选择就是放弃,然后自己过好一辈子即可。

如果一个人选择了前者,那么必然会有压力和各种焦虑的情绪涌现出来,这个时候他就会产生不公感,例如我明明这么努力了,为什么我还这么累、这么辛苦,而且什么也没有得到?

而结婚还面临着生育的问题,那么他还会联想到以后自己的儿子也会像自己这么辛苦,因此但凡是以结婚为目标的年轻人,必然会有类似的疑问或者迷茫。

一个人一旦选择结婚,他就必然要投入孩子的重金教育,因为他怕未来孩子也会想自己这样太辛苦,大家都不想孩子太辛苦,然后内卷就发生了,孩子要样样优秀,就需要花钱进培训班,辅导功课,最后进入名牌大学。

但这背后也同样需要金钱的扶持,压力自然又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如果你发现你追不到理想中的收入来支撑你的生活时,这种“不公感”就出现了,你的不平衡就出现了,你可能会委屈、怀疑自己的意义和人生目标,但正是这种情绪,慢慢让年轻人讨厌结婚。

收入分配、贫富差距,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是不公。

如果人人都能够通过劳动获得这些东西,内卷当然就不会发生,结婚率自然会上涨,但显然,仅靠劳动是无法获得我们想要的普世标准的,于是在想要结婚的群体中,这种落差感其实就是不公感。

你为什么不结婚?

很多人对这个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回答,但总结起来,我想用一个词汇去统一背后的所有经济压力的根源,可能就是不公。

有的人对环境感到不满,有的人对爱情感到不满,背后其实也都是不公的一种体现。

而这,可能就是根源性症结所在。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

[责任编辑:renwu001]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