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

习大大访英牵红线 经济利益被放大

2015-10-22 11:15:05 来源:

评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次外交访英可谓声势浩大,在英国方面盛情款待的背景一下,不仅仅是中英两国,就连其他国家也对这次外交事件看的特别重。世界各国的外交都是围绕一个“利”字。有政治利益也有经济利益。这次中英外交除了政治意义外,其经济效益显得颇为引人注目,只是目前国内媒体对于中英外交经济得失的报道较为偏颇。

习大大访英牵红线 经济利益被放大

据媒体报道,习大大访英期间,中英双方将签署超过300亿英镑(约合460亿美元)的贸易投资协议。并且直接给英国提供3900个就业岗位。可以说,这次中英外交,英国方面得利不少,可反观中方呢?中英这次外交签署了很多合作项目,但除此以外就没有其他的经济回报。而且,这些合作项目多以中方出资,英方出项目为主。这就表示,中方出资帮英国建设,成功了双方分享收益,失败了英国方面损失减少(风险公担相比英国单方面投资风险要小)。

观察一下以往至今的中国企业在英投资项目:

中广核、中核集团投资欣克利角C核电站,占股30%——40%,三分之二的先期投资来自中国

中广核集团买下80%英国EDF风力放电公司股份

中铝和美铝联合收购力和力拓12%的股份

南汽集团以5300万英镑收购英罗孚汽车公司

吉利汽车以1104万英镑收购锰铜(英国出租车制造商)

中车集团拟以118亿英镑投资英国第二条高铁项目HS2

中投公司以7亿美元获得英国希斯罗机场10%股份

万达投资20亿——30亿英镑在英国开展城市改造项目

华彬集团以4亿英镑买下伦敦三一广场10号,另以1.5亿英镑买下温特沃斯高尔夫俱乐部

世茂以4亿英镑买下圣保罗一桩大楼

中投公司以7亿美元获得伦敦金融城劳埃德大厦

泰康人寿以2亿英镑购买Milton Gate办公楼

国家开发银行以30亿美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

中投公司以4亿美元入股德意志银行伦敦办事处

光明食品集团以1.8亿英镑买下“维他麦”60%股份

南京三胞集团以4亿英镑收购福来莎百货,另以4亿英镑收购圣汐船业92%股份

联想旗下弘毅集团以9亿英镑收购连锁披萨品牌“马上诺”

中投公司以2.76亿英镑获得泰晤士税务8,86%股份。

这些投资看似出售阔绰,可实际上真正能够保证稳定利润的除了核电、风电和水务外其他一家都没有。我们国内那些企业对房地产特别情有独钟,各种豪掷收购屡见不鲜。反观一下李嘉诚先生的投资标的进行对比。

2010年、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90.3亿美元与38.7亿美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2012年7月,又耗资30.32亿美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李嘉诚在英国最近的一次投资是收购铁路租赁公司EversholtRail Group。截止目前,李嘉诚已经拥有了英国3处港口、3个连锁店品牌、1家手机服务运营商、1家铁路集团、1家区域电网公司、2家区域煤气公司、1家水务公司。其投资的均是稳定收益的基建项目。虽然,这些投资标的带来的收益较低,但却能保证稳定的现金流。相比我们国内企业的投资,笔者只能说李嘉诚就是李嘉诚(言下之意自己体会)。

这次中英外交,笔者看到的是中国以经济换政治。中国国内的实体企业原本就已经是缺少资金,而我们的企业团却能在海外大手笔投资。英国经济目前虽然较为稳定,但还远不如美国,连就近的德国都不如。英国国内也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泡沫,市场流动性分配不均问题。伦敦的房价已经被推高至历史高点。就连英国央行行长卡尼之前也承认,英国房地产存在泡沫。而且卡尼对于英国国内因为英国版QE造成的资产泡沫现象十分关注,可以说英国国内随时都有着加息挤压泡沫的风险(挤压泡沫的结果就是打压经济增长)。在此情况下的投资,不以防御性策略追求低风险稳定收益,反而还盲目跟投泡沫资产。简直就像害怕英国方面资金没办法高位出逃套现。和李嘉诚相比,差距有多少就由各位看官自己评断。

这次中英外交,虽然中国得了脸面,但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收益。很多国内媒体一味的吹捧究竟意欲何为?更有愚昧无知者称,中国正往投资大国方向转变。这种观点根本就是一派胡言。放眼世界,有哪个国家是依靠投资其他国家维持本国经济增长的?就算有国家要开创这种先河那也必定会使自己陷入依附他国的窘境(只要被投资国无力还款就会拖累本国经济,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国际社会中,欠债的才是爷。如今正是国内急需用钱之际,本国的资本外流都控不住还一味的往外送钱。对此,笔者只能对国内那些缺钱企业表示同情。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