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封面故事 >

习近平出访“读书会”:不仅荐书,也是展大国姿态

2015-09-24 14:49: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评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演讲中的部分段落,可看作是一场短暂而新颖的“读书会”。

《联邦党人文集》、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习近平当地时间22日在美方欢迎宴会上演讲时,开出自己在青年时代的“书单”。这一次,习近平还特别忆一本美国作家名作——海明威《老人与海》阅读的经历。

习近平提到,海明威《老人与海》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忆两次与上述作品的“邂逅”,习近平说:“我第一次去古巴,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我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

海明威以文坛硬汉著称,他的作品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实际上,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就与参会的文艺工作者们分享了自己的海明威“情结”。当时还有媒体援引参会的冯骥才谈习近平读《老人与海》的感受,并称“这种情怀往往是作家们才会有”。

在重大外交场合,习近平谈读书经历则不仅是为外国名作点赞,更有其特殊深意。“读书会”不仅荐书,也展示一种大国姿态。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注意到,昨天公布习近平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西雅图谈外交书籍便是展现了中国的包容和开放态度。”王义桅说。

实际上,这不是习近平在出访场合第一次提到阅读外国名作。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习近平直接引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比喻历史和现实的曲折前进:“历史的道路……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在索契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接着,他列出了多个俄罗斯作家的名字:克雷洛夫、普希金、果戈里、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雪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这些作家的作品大多是现实主义文学。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时表示,“读法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史的书籍,让我丰富了对人类社会政治演进规律的思考。读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傅立叶、萨特等人的著作,让我加深了对思想进步对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认识。读蒙田、拉封丹、莫里哀、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大仲马、乔治·桑、福楼拜、小仲马、莫泊桑、罗曼·罗兰等人的著作,让我增加了对人类生活中悲欢离合的感触。”

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题为《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演讲中,提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等诗集我都读过,许多诗句让我记忆犹新”。

此次西雅图美方欢迎宴会并发表演讲中,习近平在讲到“广泛培植人民友谊”时提及读书的经历,并表示自己“喜欢了解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等美国政治家的生平和思想,我还读过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等人的作品”。

与这些细节相对应的是,习近平在引用外国名作名句的同时,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名作、诗词等文艺作品,也会同时提及。

正如习近平所言“对不同的文化和文明,我们需要去深入了解”,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从中国最高领导人演讲可看出,一些名作不仅“可读”,更是已成为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之间沟通的桥梁。现在,这种理念也已融入其个性化外交风格之中。(完)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