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地球村村医”
2023-04-26 12:06:55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迪亚拉的故事很简单。一个非洲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11年获得了中医本硕博学位,成为世界上首位外籍中医博士。他在四川几家中医院工作过,也在云南的乡村服务过麻风病人、艾滋病人,还自发做了10年的乡村医生培训,累计培训了3000多名乡村医生。
但是在中国的39年里,他的故事又很难用几千字讲完:他几乎走遍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每一个村庄,他的车5年就开了37万公里,在红河州多急转弯的盘山路上,他出过多次车祸。他到过1998年长江洪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灾现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抗洪的长江大堤上。2000年年初,每次他到红河州那些“缺医少药”的村子,找他看病的人会排成长队,他会被至少10个人围住,从早坐诊到晚——迪亚拉医生来者不拒。
迪亚拉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84年秋天。那时,20岁的他和11名同学从西非的马里共和国出发,经巴黎、印度转机,花了两天辗转抵达北京。当晚,他人生第一次喝了杯“滚烫的热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今,迪亚拉59岁了。他熟悉的中国方言比很多中国人都多,包括北京话、粤语、四川话、云南话,还有一些哈尼语和藏语。以至于他流畅的普通话夹杂一丝“四不像”的怪异,不管在南方北方,听者总说他的口音来自异乡。
1997年,当在四川读中医博士的他爱上四川姑娘杨梅、想和她结婚时,杨梅父母反对说,“谁知道他在马里有没有结过婚?”人们对他的祖国马里共和国的了解,远不及他对中国的。这种差异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日益加深。
迪亚拉生于医生世家,很小的时候,就住在父亲做院长的医院院子里,经常旁观父亲看病。从父亲那里,他很早熟悉了希波拉底誓言,“无论至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明白从医要“爱他人如爱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体会病人身上那些伤痛”。
他说医生服务的是“众生”,不是中国人或马里人,他形容自己是“地球村的村医”,作为一个医生,最重要的治好眼前的病人,无论对方来自哪里。
关于人生中的一些重大转折,很多时候他用“缘分”“直觉”来解释。例如,起初他有去苏联的留学机会,但他放弃了,后来又赶上了来中国的项目,所以来了中国;到中国之初他在北京学习普外科,但他觉得普外科当时给留学生设置的课程太简单——他是以全省第一的成绩从马里的医学院毕业的——于是转学中医。很小的时候,他就见过中国医疗队在父亲的医院给病人针灸;做乡村医生培训,是因为发现一些乡村医生基础太差,他觉得不得不做;而后来救助的许多病人,则是通过和他保持联系的学生们,出现在他面前。就像迪亚拉自己所说,他做这些并非有意为之,只是“一件事引发另外一件事”“刚好见到了”。
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本科时,班上还有几个外国人,但学中医需要读医古文,没多久,其他人就走了,只有一名同学坚持到毕业,但没再读中医硕士。
迪亚拉硕士毕业时,马里的教育部门不愿意再资助他读书,认为他该回国工作了,他却觉得自己还没学透,靠着家里的接济、在医院值夜班赚来的加班费自费读了下来。他没和家里人说过教育部门停止资助的事,最困难的时候,全身上下只剩下5元钱,连饭也吃不上。这时候,马里突然打给他一笔过去的奖学金“欠款”,他幸运渡过了难关。
他刚工作时,见他是外国人,没有一个病人找他看病,隔壁诊室排着长龙。他在第四天有了第一个病人,病人从他诊室跑出来质问前台:“我不是挂的中医吗,怎么是个黑黢黢的人?”迪亚拉挽留她:没有效果,我不收一分钱。
后来,他的病人越来越多。但又面临另一重矛盾,病人多,奖金却少,有一次,拿到的奖金只有另一位同事的四十分之一。院长多次来找他谈话,说他给病人开药太少。第三次来找他,他辞职了,开病人不需要的药,违背他的价值观。
失业后,迪亚拉医生通过无国界医生项目进入云南乡村。待了十几年,很多的边界在这里渐渐消弭。2000年年初,云南一些乡村经济条件差,西药和医疗器械匮乏,迪亚拉带着人就地找草药,教当地人用中医就地取材来治病。在一个村子,他搜寻几百种草药,可治疗当地70多种常见疾病。
在乡村医生培训班,他则更多地教基础的西医知识,从人体构造讲起,教医生们外伤缝合、打针,降低输液率。有时他会被村民围观,有人怀疑过他是否有“特殊目的”。但也有村民以为他只是来自高原的某个少数民族。不少人问他,中国人的体质和马里人有什么不同吗?他总说,人类的身体都是一样的,只是环境不同,随环境产生了不同特征。后来,根据少数民族习俗,甚至不少村民拜他做“义父”。
迪亚拉医生要与村民顽固的习惯习俗斗争。在一个村子,居民世代住在只有狭小窗户的黑暗房间,人畜共处,极不卫生。但长期习惯很难改变,当地政府请迪亚拉来帮忙劝说。迪亚拉对村民开玩笑: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来你家吗?进来你们就看不见我了。
2000年年初,迪亚拉医生来到云南的麻风病村时,这些村子已与外界隔绝20多年。即使做伤口清理时,迪亚拉也从不戴口罩、手套,怕刺痛麻风病人本就敏感的神经,加重当地对麻风病人的歧视。麻风病损伤神经,有病人下肢腐烂,为防止虫鼠啃咬,用塑料布缠了一圈又一圈。有一次,迪亚拉把一位70多岁老妇小腿上的塑料布解开,用手清洗、消毒,身边随行的人闻到气味都散开,跑到远处。他曾见过一个患有艾滋病的男孩被关在猪圈里。他们和防疫站站长做了思想工作,最终把男孩背了出来。迪亚拉以这个故事为原型,排演了一部话剧,请当地的艾滋病感染者做演员,在广场上演出。
有一天,迪亚拉培训过的乡村医生来找他,告诉他村里有个孩子的脸被某种虫子叮咬,从鼻子到上颚,开始变黑、腐烂。迪亚拉没见过这种病,他联系专家,帮他免费做手术。但孩子的家长不愿参与,迪亚拉尝试了三次也没成功。其中有一次,他终于说服孩子父亲带着孩子来昆明,安排好了车来接,但父亲在车抵达昆明前下车,孩子自己来到昆明,走丢了。
准备做手术的医生没等来患者。迪亚拉后来通过派出所,在收容所找到了那个男孩。手术最终也没做成功。迪亚拉曾把这个男孩带回家,把自己年幼的儿子吓哭了。迪亚拉的儿子总跟着他下乡,尝尽了奔波之苦,后来他说,长大了坚决不做医生。
同学李勇记得,大学期间的迪亚拉善良单纯,“对于中国的一些人情世故和社会阴暗面不了解”,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帮别人,也曾被人赖上,被骗吃骗喝,“吃了亏他也不知道,我和他讲了他才明白。”
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迪亚拉的性格有非常“硬”的一面。迪亚拉的农民朋友郭永建说,迪亚拉有时候去下乡赶不回宾馆,会搭帐篷睡在野外,随便吃点方便面。妻子杨梅则记得她发现话费收费不合理,都会和通信公司打电话,把费用明细搞清。
做乡村医生培训时,迪亚拉筹款,包揽了所有村医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提供工作服、药品和书籍,他怕不提供路费人家不肯来。学员是要靠地方政府组织参与的。培训采取封闭式管理,课程安排很满,每周都要考试,不及格还要补考,学生压力很大。有的学员已经做了10年村医,但是在迪亚拉的培训上,才从“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教学中,了解了人体结构原来是这么复杂。
在云南,迪亚拉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一同出去吃饭,最多只能点与人数相等的菜加一个汤。他也会站在餐厅里监督学员不要倒掉剩饭。即使是现在,他的眼睛总会注意到人走了却还没熄灭的灯。
曾有人议论,这是因为他是非洲来的,没过过好日子。实际上,迪亚拉说,在马里,1970年他们家就拥有一辆路虎汽车。郭永建这样理解他对节约的追求,“把钱省下来,用在该用的地方,使每一分钱都没罪过。”
有一次,他们俩花了“一头牛的价钱”请人吃饭,客人没吃几口就走了,他们和服务员打招呼,说不要倒掉饭菜,他们从前门送走客人,又从后门偷偷回去,把饭菜打包,带回去给乡村医生培训班的厨师和学员。
妻子杨梅觉得他把耐心更多给了病人、学生,在乡村医生培训班上,很多学员印象最深刻的瞬间,是有人突然端来大蛋糕,给当月过生日的人集体庆祝的时候。当时,迪亚拉出主意,欲扬先抑,先作势要批评他们,让几个人站到台前,最后端来蛋糕,给他们一个惊喜。有学员说,那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过生日。
而杨梅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她生日,自己提了,迪亚拉才去买了个礼物。在聚会场合,总有人找他现场看病,迪亚拉也不拒绝,有一次杨梅本来和他挨着坐,后来被挤到了一边。
迪亚拉不喜欢拿世俗的标准和人比。结婚时,他找了很多人力三轮车,铺上红布、装扮得很漂亮去接亲。“别人都是豪车,那个豪车有什么意义?我们要和别人不一样。”做乡村医生培训的几年,他们从成都搬到云南省蒙自市,当时那里的街道上只有一个红绿灯。他们在那度过了经济最困难的几年。杨梅说,一度吃饭的钱都紧张。
迪亚拉和杨梅有两个孩子。儿子两岁时就随父母去了蒙自。在幼儿园,儿子总是哭着不想上学,后来杨梅才知道,因为肤色,他在学校受到了同学区别对待。但儿子不会表达,总是哭。女儿读幼儿园时,被同学说过“皮肤黑”,还有同学家长说她,“在妈妈肚子里就被太阳晒黑了”。杨梅觉得难过,给孩子讲,“所有皮肤的人都是上帝造的”“哪怕你皮肤不一样,你还是人啊”。后来,他们只能把孩子送去昆明读国际小学。女儿读书时,要交1万多元的学费,他们拿不出,迪亚拉找了一些翻译的活儿赚钱,每晚坐在桌前翻译到很晚。
为了做公益,迪亚拉曾四处找钱,维系各种社会关系。他有时候会和自己帮助的人说,“你们是小乞丐,我是大乞丐。”那些饭局上,他的话不多。他几乎滴酒不沾,有一次为了敬酒喝了3小盅白酒,晚上给郭永建打电话说,“老郭,我摸不到墙了”。
虽然分属不同大陆,但马里和红河的纬度接近,常见的动植物相似。哈尼族有种传统食物叫哈尼豆丝,制作方法、味道和马里人的一种食物几乎一模一样。看到这些的时候,迪亚拉会想到家乡。杨梅只随丈夫回过一次马里。但因只是短暂停留,且语言不通,和当地人的交流维持在表面。她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城市临近尼日尔河,她吃到了好吃的罗非鱼。在那里,她才明白迪亚拉为什么不喜欢把肉切成肉丝、肉片的川菜做法,因为在马里,人们吃肉都是大块大块的。
在那里,他叫Diarra Boubacar。“迪亚拉”是他20岁时才有的名字,他的母语是法语,也会英语、西班牙语。1984年,中国的留学生接待人员听了他的名字后,写下这个音译名,从此这成为他在所有场合的中文名。云南红河的乡村医生们熟悉“迪亚拉医生”的故事,但对那个叫Diarra Boubacar的人、那个有1000多万人口、盛产黄金和芒果的西非小国,他们知之甚少。
1986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勇第一次见到他,他着一身华贵的马里传统服饰,给李勇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迪亚拉因获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被邀请至中南海,工作人员通知他要“穿正装”。
“我说我没有正装。我觉得正装应该一是有民族特色的,二是很有意义的东西。”最后,迪亚拉穿着云南少数民族村民给他做的马褂,去接受那个属于他的荣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玉洁
标签:
[责任编辑:renwu001]
相关阅读
- (2015-08-11)中芯国际为何率先量产28nm的骁龙410?
- (2015-08-11)为了卖炫感枪,他又做了一款叫VR游戏播放器的产品
- (2015-08-11)小米5屏幕哪家造?三星给出AMOLED
- (2015-08-09)掌贝微POS:我们不做淘宝,要做O2O中最后的一环
- (2015-08-09)回顾暴雪科隆展:诚意满满,让你找回青春
- (2015-08-09)这个户外“机器人”已经学会了躲雨
- (2023-04-26)一名“地球村村医”
- (2023-04-26)当前速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大直播带货监管和处罚力度
- (2023-04-26)当前简讯:“人体工学”设计管理体系要求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在京启动
- (2023-04-26)环球微资讯!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营造更加公平的营商环境
- (2023-04-26)锂电池板块持续反弹
- (2023-04-26)锂矿板块持续走高 融捷股份涨停
- (2023-04-26)国资云板块震荡下挫|当前时讯
- (2023-04-26)金逸影视:今年以一、二线城市为优先方向拓展市场份额
- (2023-04-26)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大直播带货监管和处罚力度 世界观天下
- (2023-04-26)广交会如何擦亮“金字招牌”?从中国“好礼”看市场变化→
- (2023-04-26)2023长江大学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分数线是多少?|天天看热讯
- (2023-04-26)读国际学校不出国可以选择哪些学校?
- (2023-04-26)北京小升初政策明确!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证跟京籍入学方式一样
- (2023-04-26)2023年小升初到顺义区读国际初中,有哪些学校推荐?_焦点速读
最近更新
- (2023-04-26)天天实时:湖北多条高速部分路段采取临时管制措施
- (2023-04-26)这就是信心|晒数据,一季度民生红利实实在在!
- (2023-04-26)世界今亮点!榕“数”小夜曲
- (2023-04-26)全球视点!中国国家版权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迈上新台阶
- (2023-04-26)我国在建核电机组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 环球今亮点
- (2023-04-26)医疗器械板块大幅反弹 环球最资讯
- (2023-04-26)环球快播:阿里云宣布历史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最高降幅达50%
- (2023-04-26)三大通信运营商集体走低_新资讯
- (2023-04-26)环球速读:中国联通与厦门航空、厦门大学签约
- (2023-04-26)荣盛石化等投资设立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公司
- (2023-04-26)科技巨头纷纷布局 人工智能“iPhone时刻”已到?
- (2023-04-26)2023锦州医科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专业有哪些?-环球热推荐
- (2023-04-26)成都市比较好的中职学校有哪些?
- (2023-04-26)一文看懂2023北京幼升小政策这六大方向!(含私立学校) 世界今热点
- (2023-04-26)循“味”追踪的边境神探|每日资讯
- (2023-04-26)一年级数学小故事ppt_一年级数学绘本故事ppt 当前消息
- (2023-04-26)世界热点!国内商品期货开盘多数下跌 沪锡跌超3%
- (2023-04-26)中国央行今日进行95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世界球精选
- (2023-04-26)贵州茅台高开0.79%
- (2023-04-26)眼科治疗板块开盘领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