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看:隆平稻作公园“巨型稻”高达两米 专访研发专家夏新界:全国试种两万亩,高产又好吃
2022-09-04 16:57: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9月2日,位于湖南长沙的隆平稻作公园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段视频,植株两米高的巨型稻将进入成熟期,将在两周后开始收获。不少网友感叹,这种稻谷圆了袁隆平老人的一个愿望——“禾下乘凉梦”。
【资料图】
9月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研发巨型稻的为袁隆平的同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沙)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作物耐逆境分子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夏新界,他也被称为“巨型稻之父”。
巨型稻是谁研发出来的?他说要感谢袁老师
几名女性农业人员站在稻田中举起手臂,稻穗和工作人员手指齐平,正常水稻一般高度约1-1.2米,而视频中的水稻比成人伸直手臂还高……这样的场景被大量转发评论。那么,是谁研发了这些水稻呢?它的产量如何,前景怎么样?
“巨型稻就是我带着团队一手研发出来的。”夏新界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他和袁隆平老师有一段渊源。出国之前,夏新界就参与过杂交水稻的相关研究工作。
夏新界从美国返回国内后,受到袁隆平邀请,担任超级杂交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首席科学家。在参与杂交水稻的研发同时,夏新界也在悄悄进行巨型稻的研发。
“那个时候心里没底,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所以没有敢告诉袁老师。”夏新界说,2016年底巨型稻研发成功之后,他才敢告诉袁隆平。“用袁老师的话来说,巨型稻其实就是未来的杂交稻,它的种植技术、条件和普通稻子是有区别的。”
夏新界认为,袁隆平当年邀请他加入团队,促使他开启了巨型稻的研制,否则他可能会进行其他方面的科研,就此错过巨型稻。
“网友看到的巨型稻、巨人稻来源于我这里。”夏新界说,不少人认为巨型稻长得高大,肯定需要水肥条件充足的环境才能生存下去,“其实,巨型稻反而对水肥条件的要求比普通水稻更低。”
夏新界介绍,巨型稻因为根系发达,深达60厘米甚至更多,而普通水稻根深为二三十厘米。
在施肥的时候,普通水稻会因为渗漏、外流等各种因素,对肥分的利用率为50%左右,巨型稻受益于根系发达,对肥分的利用率达到70%以上。巨型稻非常耐旱,即使在旱地的环境,巨型稻也能生长。
巨型稻好吃吗?研发科学家认为“非常好吃”
“今年部分地区旱情严重,普通水稻可能会减产,而巨型稻最低的亩产量也要达到七八百斤,将它的耐旱特点凸显出来。”夏新界介绍,“对于盐碱地之类的地方,巨型稻也能正常生长。”
2017年与2018年,夏新界团队在“长沙站”建设了 300 亩“巨型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与示范区,全程化肥、农药、抗生素等零使用。与现有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相比,稻谷产量至少提高一倍,青蛙、泥鳅、稻花鱼等养殖动物的成活率提高一倍,个体重量提高 20%,产量比普通杂交稻每亩要高出 100-200 公斤。
夏新界认为,经过试种,巨型稻的亩产量单季可达千公斤以上。
“种了这么多年,我家里天天吃巨型稻的稻米,非常好吃。”夏新界说,巨型稻米饭柔软清香,口感比一般的杂交稻好,可跟五常大米相媲美,克服了水稻“高产不优质”的诟病。
巨型稻成熟时,籽黄叶绿,秸杆可用作牛羊等上好的青贮饲料。巨型稻生物量巨大,每亩产出3吨至5吨秸秆,可部分解决我国牧草短缺而需大量进口的难题。
记者也注意到,四川绵阳三台县、湖北咸宁、湖南长沙近期都有媒体报道巨型稻高产丰收一事。目前22个省的300多个点位试种了巨型稻,大约两万亩。研发团队正开始东北黑土地上尝试巨型稻的种植。
夏新界先生介绍,退休之后他将继续自己研发事业,希望帮助所有农田生产出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打造可持续循环发展的高效生态立体种养农业新模式。
标签:
[责任编辑:renwu001]
相关阅读
- (2015-08-11)中芯国际为何率先量产28nm的骁龙410?
- (2015-08-11)为了卖炫感枪,他又做了一款叫VR游戏播放器的产品
- (2015-08-11)小米5屏幕哪家造?三星给出AMOLED
- (2015-08-09)掌贝微POS:我们不做淘宝,要做O2O中最后的一环
- (2015-08-09)回顾暴雪科隆展:诚意满满,让你找回青春
- (2015-08-09)这个户外“机器人”已经学会了躲雨
- (2022-09-04)全球快看:隆平稻作公园“巨型稻”高达两米 专访研发专家夏新界:全国试种两万亩,高产又好吃
- (2022-09-04)热门:康希诺:吸入用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作为加强针被纳入紧急使用
- (2022-09-04)全球快播:南新制药:国有股权无偿划转 控股股东发生变更
- (2022-09-04)天天通讯!南京银行澄清:杭州分行“爆雷”等为虚假信息
- (2022-09-04)要闻速递:普利制药:特利加压素注射液获得药品注册批件
- (2022-09-04)每日快讯!【奋斗者 正青春·解困惑·促扎根】扎下根去做村官
- (2022-09-04)世界微速讯:服贸会上感受绿色低碳生活
- (2022-09-04)天天热议:大批元代文物将现身 福建圣杯屿海域水下考古9月全面展开
- (2022-09-04)环球视讯!新型纳米金刚石颗粒可穿透皮肤送药
- (2022-09-04)世界快讯:盐湖股份:公司目前碳酸锂销售产品价格为47万元
- (2022-09-04)环球百事通!三星电子:正研发卷曲屏和伸缩屏等新型智能手机
- (2022-09-04)世界观点:中央气象台:“轩岚诺”再度增强为超强台风级
- (2022-09-04)【天天速看料】海通策略:调整已至后期 重新上涨的转机或是保交楼等稳增长措施落地
- (2022-09-04)【天天速看料】受台风“轩岚诺”影响 山东青岛9处海水浴场全部临时关闭
最近更新
- (2022-09-04)天天观焦点:安徽省政府与中国电信集团签署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协议
- (2022-09-04)世界头条:辽宁昨日新增11例本土确诊病例 113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 (2022-09-04)全球快讯:牧原股份获高毅资产等逾百家机构调研:预计下半年猪价好于上半年情况
- (2022-09-04)全球快资讯:康达新材回应“唐山玉露酒借壳上市”问题:未收到相关信息
- (2022-09-04)环球微头条丨受台风“轩岚诺”影响 浙江温州全市停课1天
- (2022-09-04)当前热议!娄底警方通报轿车撞人拖行:司机醉驾被刑拘,伤者生命体征平稳
- (2022-09-04)世界最资讯丨NASA:将于下周决定新一代登月火箭再次发射时间
- (2022-09-04)观焦点:手机充满一次电最高要花40元 共享充电宝怎么成了“价格刺客”?
- (2022-09-04)天天即时看!林忠钦院士:到2025年可实现燃料电池汽车价格与柴油车相当
- (2022-09-03)天天滚动:#一起来看服贸会# 探馆vlog day 3|今天来逛国家会议中心综合展和环境服务展
- (2022-09-03)世界讯息:第二次发射在即 美国新一代登月火箭液氢泄漏问题仍未解
- (2022-09-03)焦点热议:中拉可持续粮食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
- (2022-09-03)天天观察:上海市监局回应“巴黎贝甜无证生产被罚”:依据《食品安全法》法定最低幅度给予从轻处罚
- (2022-09-03)世界新资讯:浴血荣光|致敬抗战老战士——赵洪河
- (2022-09-03)每日热闻!英媒:英国将开始新一轮新冠疫苗接种
- (2022-09-03)天天视讯!启明星50大型太阳能无人机首飞成功
- (2022-09-03)世界热头条丨浙江温州海事局启动II级防台应急响应 温州37条客运航线全部停航
- (2022-09-03)当前聚焦:台风“轩岚诺”移动至日本冲绳县石垣岛附近
- (2022-09-03)每日观点:第11号台风“轩岚诺”强度可能再度加强
- (2022-09-03)天天微速讯:国家发改委:十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年均复合增长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