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 >

投票|取午时水、洗港……深汕端午民俗你知多少?

2023-06-23 23:19:18 来源:南方Plus

农历五月初五,当粽子清香、艾草幽香、米酒醇香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一个庄重的节日也朝我们走来。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由来已久,俗丰富,吃粽球、扒龙船、取午时水……


(相关资料图)

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端午节还蕴含哪些着独特的民俗文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哪些是你熟知的深汕端午民俗?(可多选)取午时水洗港扒龙船吃粽球食栀稞吃桃李抹雄黄酒悬菖蒲、挂艾草提交

取午时水

午时水,是指在端午节当天11点到1点之间在阳光下晒过的水。在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村民们会在自家门口小巷边,摆上盛有水的水桶、脸盆,里面放上抹草、艾草、榕叶等植物,有些村民还会在水里放上石头。待到午时,居民们会把水端回家里使用。

午时水的用途有三种,一是用来洗澡。把午时水兑到洗澡水里,给小孩子洗澡,祈求孩子未来平安健康,加了石头的水寓意孩子洗完澡后胆量更大,不会受惊;二是用来喷洒房屋。村民们会把午时水里加上白酒和黄酒,用榕树的枝叶,洒在自家屋里屋外各个角落,起到驱虫蛇的作用;三是饮用。有谚语道:“午时水饮一嘴,胜过补药吃三年。”就是在说饮用端午节的午时水会有治病的效果。

洗港

“港湾联通着大海,停靠着我们捕鱼为生的渔船。”小漠镇旺渔村党支部副书记徐火生告诉笔者,洗港是一种代代相传的仪式,寓意着村民一同守护港湾的安全。

洗港又称泼水,在端午节的凌晨3点半左右,村里会组织龙舟,一位年长者坐于船头,其余成年人负责划龙舟,在一片鼓声、锣声、吆喝声中,一直划到港湾与海水的衔接处,迎接端午节的第一缕阳光,祈祷风调雨顺、鱼肥粮丰。

扒龙船

端午时节,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河道海湾处处热闹非凡。扒龙船就是我们常说的赛龙舟,由于江河条件的限制,这项活动只会在靠水的村镇举行。

比赛开始前,选手们要祭拜祖先和妈祖,以求比赛能够获胜。随着裁判的一声令下,几条龙舟冲出水面,在口哨与号子声中,选手们整齐划一地划动木浆,尽显拼搏与团结精神。比赛结束后,主办的村庄便做起龙舟饭,接待来访亲友与参赛选手。龙舟饭是由海鲜和应季蔬菜混合煮成的油米饭,用料实在,是对参赛选手的犒劳,也寓意着吃过龙舟饭后能够身体健康无忧。

吃粽球

深汕地区的潮汕人称粽子为粽球。在潮汕话里,“粽”与“壮”同音,因此食用粽子,亦寓意生活好、身体壮的好彩头。

每年端午节期间,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各镇的粽子,一般都用粽叶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镇的特产和风俗而定。比如,有些粽子会在糯米中嵌入五花肉、咸蛋黄、海胆等馅料,也有些粽子不加任何馅料仅在粽叶中包裹糯米,煮熟后粘白糖吃,品味纯粹的粽香。

食栀稞

在深汕,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之外,还有一种必吃的食物,称为“栀稞”。制作栀稞的原材料有糯米粉、栀子水与浓茶水,将这三种食材混合在一起,搅拌成米糊状,即可放入一个盘子里进行蒸煮,煮熟后的栀稞呈棕黄色晶莹剔透状,放凉后用绳子划开即可食用。“过去大家庭一次要蒸十多斤,至少要四个钟头。”当地居民徐火生表示,现在每家每户也要蒸两斤栀稞,虽然量小了,但仍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

栀稞的风味很巧妙,交杂着米香与苦味,沾上白糖,味道则更加软糯香甜、层次丰富。除了味道独特外,栀稞中栀子具有清热下火的功效,因此食用栀稞有利于人体健康、滋补养生。

吃桃李

在端午节,桃子和李子是最常见的供奉水果。供奉完后,人们会在午时左右食用。关于端午节吃桃李的原因有两个说法,一是说桃子和李子都在端午节前后成熟,汁水丰富,果肉饱满,人们会选择桃李来食用,久而久之,桃子和李子变成了端午节常吃的水果。二是说,“桃”谐音“逃”,“李”谐音“离”,两者都具有辟邪的寓意。因此,人们在端午节借用桃李来表达远离坏运气,祈求吉祥如意的心愿。

抹雄黄酒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制成的白酒或者黄酒。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可以用作解毒剂、杀虫药。农历五月初五,正值春夏交替之时,气候变化剧烈,雨水多,蝇虫肆虐。因此大人会用手蘸酒,在小孩的脸上、耳鼻手心足心涂抹,以求祛病强身的作用。

悬菖蒲、挂艾草

端午节前后,蝎子、蛇、马蜂、蜈蚣、蟾蜍等开始活跃起来,因此,村民会在自家庭院里插上菖蒲、艾叶等瑞草进行驱毒,迎接吉祥。

【撰文】赵玉 陶清清

【作者】 陶清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标签:

[责任编辑:renwu001]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