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茶叙 >

屠呦呦为何不是院士

2015-10-09 13:32:15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评论

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科学家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捧得了中国科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令国人深感振奋。但争议和尴尬也随之而来:屠呦呦是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尤其是院士头衔,屠曾四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

屠呦呦为何落选院士,有人认为这与她性格直率、不善于搞人际关系有关,但也有人指出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被视为集体成果。对于这桩陈年旧案,外人也无法判断是非。当然,诺奖评选和院士评选是两套体系,院士评选的独立性应该得到尊重。历史上没有多少名位但为科学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比比皆是,何况屠呦呦自己也非常豁达大度、淡泊名利。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大众为屠呦呦鸣不平的社会根源,那就是近年来因为一些事件的影响,院士制度的公信力遭到了一定的损害,公众会自动地用屠呦呦的经历去佐证他们对院士制度不能“唯才是举”的看法。比如,2013年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副总工程师张曙光因腐败“落马”后,在法庭上供认他曾为了参评院士、打点评审而筹钱,激起舆论大哗,虽然张曙光两次参评均落选,但此事也使“跑院士”的不正之风更大程度地暴露在公众眼前。除了屠呦呦之外,还有一些受到高度肯定和赞誉的人士也曾落选院士,而一些当选院士却被指有学术造假嫌疑,这些都令公众对院士评选程序与制度提出质疑。

为了恢复公信力,严格遵守程序杜绝不正之风,同时严厉惩治腐败无疑势在必行。但同时也必须思考能不能对院士评选程序进行一些改革,以缩小潜在的腐败空间,让评选结果更能反映候选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交际能力或者在学界的地位。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国家科学院是由全体院士投票来决定院士授予,而且规定任何个人或者小集团不能影响评选结果,中国的院士评选是分学部来进行的,同一学部的人因为圈子较小,更有可能形成少数人操纵过程和结果的情况。所以,提高院士评选的民主性势在必行。

进一步而言,我们还需思考一些人“跑院士”背后的真正动机。这是因为院士头衔可以带来研究经费等经济利益,而且有助于提高学校或科研机构的行政级别,这就造成了一些学校、机构动用整体资源来争取院士的局面,这不利于以个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为标准来评选院士。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院士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不附带经济或者行政权力。

肃清院士评选过程中的乱象,对于构建基本科学伦理、端正科研风气至关重要,而这同时关乎普通科研人员积极性与士气的提升。中国经济转型当前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需要在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科研体制关乎经济改革的大局。同时,这对改革普通科研管理体制、增强自由度和激励性,也是一个契机。(编辑张立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