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特写 >

让青蒿刺破阻碍中医药现代化的那层壳

2015-10-08 12:19:53 来源:中国网

评论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中,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对抗疟疾的青蒿素举世瞩目。青蒿素的发现,对于中医药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如何才能挖掘出传统医学“宝库”中更多的“神药”?中医的现代化如何才能实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6日表示,青蒿素的研究说明,中医药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有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发现、挖掘和研究。

青蒿素和中医药的联系确实非常紧密,但是它的研发过程与传统的“煎煮熬”完全不同,研究人员是参照古今医书的记载和民间用方,用现代的研究方法对数千份植物提取物通过动物筛选,再从中分离、鉴定其中抗疟有效成分,最后找到近十种抗疟有效单体,最终让青蒿素脱颖而出。

这就意味着,它遵循了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的临床试验中也全部使用了双盲法,这和传统方法有很大区别。

事实上,和青蒿素类似,从砒霜中发现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药物,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循科学的标准确立其效果,证明了从传统药物获得确定化学成分药物的价值。

青蒿素被发现的困难程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上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疟疾抗药性问题,我国确立了由多部门参加,以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为主要任务,代号为“523”的项目。在“523”项目实行的10多年中,全国共收集抗疟中草药和验方上万个,广筛提取物5000多种,最终找到了青蒿素这一唯一有效的品种。

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陈道峰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究,或者说植物药的科学化研究,这是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但即便在中医药圈内,对中西药的界限也时有争论,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现代化。“无论是现代医学工作者,或是中医药学者,都有人认为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提取后的中药,就不是中药了。”

这种“界限观”实际上极易导致固步自封。实际上,以天然产物去提取药品并非中药的专利,现代医学中有很多药物本来就来自于植物,如阿司匹林、奎宁、麻黄素等。

也有专家认为,青蒿素的这种发现方式也不能作为我国中医药现代化的主要方向。中国社科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执行组长陈其广认为,一是技术上不可行。不是所有的中药材都可以提取出某种单体成分“某某素”,明确对某种疾病有效;二是经济角度看不可行。从中药材中提取某种单体物质,需要经过无数试验,才能证明或者否定这一点,我国的医药企业很难承受这么大代价研发一种药物。

“尊重传统医药的价值,但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配合。”陈道峰说,目前现代的方法和传统的线索结合还不是很够,这是需要去反思的。

因为在原料来源、药效机理、靶向原理等方面长期缺乏循证依据,增大了中国中药走向世界的难度。中医药必须现代化,但是如何实现现代化?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争议的问题,却一直没有统一答案。

全球医生组织中国总代表时占祥认为,药只有一种,那就是安全有效的药。“中药和西药本就分不开,也没有明确的甄别条件和红线可以将它们分开,人为将二者隔离开,只会造成更多的混淆不清。”中药的现代化,应该是真正理解其有效成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中药的验证有道理、必须做,而且还必须要用全球生物医学界共识的现代方法做。

传统的中药发展不能僵化,将中西药完全隔离开这种观点本身就不合适,也不利于中医药学现代化。

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对中医药学进行完善,提高工艺,做好质量控制,确保有效性和一致性,这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道路之一。

正如有网友所说,所有喧嚣之上,这并非是一个要为谁“正名”的奖项,而是一个关于拯救生命的奖。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