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话题 >

未来电影公司 真的要为BAT打工?

2015-09-29 12:33:21 来源:中国网

评论

百度、阿里、腾讯(BAT)似乎变得无孔不入,继金融、医疗、教育后,BAT又盯上了影视行业。

11日,腾讯宣布成立企鹅影业,瞄准网络剧、电影投资、艺人经纪三大业务,计划每年参与10至15部影片投资。17日,腾讯又成立了腾讯影业。依托强大的游戏、文学、动漫等IP资源,腾讯将其三年前提出的“泛娱乐”战略落地。

早在去年7月,百度就成立爱奇艺影业公司。依靠百度的宣传资源,打通线上与线下。去年8月爱奇艺与华策影视共同成立华策爱奇艺影视公司。同月,阿里将收购的文化中国改名阿里影业,主要从事电影以及电视剧制作、发行、版权销售业务。今年3月,阿里24亿元入股光线传媒。8月,阿里还成为了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通过大手笔的入股、收购,阿里也成为电影行业的群雄之一。

一直以来,当互联网+传统行业后,该行业或多或少总会迎来一场变革。进入2015年后,互联网+电影的概念愈发清晰。相对于传统电影公司制片、宣传、发行的主要职能而言,BAT利用自身的互联网基因,不但发挥了传统电影公司的职能,还开展了众筹、电影大数据、在线销售、线上线下互动式宣传等不少商业模式的创新。博纳影业的老板于冬曾预言,未来影视公司都将为BAT等互联网公司打工。

电影公司终将沦落为BAT的“打工仔”吗?笔者认为,BAT进入影视行业,更多是在拓展电影衍生品等核心内容之外的空间。而作为产业链中的核心,影视内容则无疑成为传统电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至少目前在内容制作上,互联网公司依旧无法取代传统的内容创作。无论玩什么花样,只有大导演、大制作、强班底的电影作品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正如光线传媒王长田所言:“在整个产业链里,内容才是电影产业的核心。”

不少业内人士担忧,随着拥有雄厚资本的互联网公司介入,在某种程度上或许会放大电影投资的投机心理。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影视作品,或将更多转向能短期盈利、引爆话题的短视频类作品,鲜有能够潜下心来去制作真正意义上的大片。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将会是中国电影业水平的下降。事实上,随着大众对电影品位鉴赏水平的提高,内容无疑将成为电影最核心的竞争力,也将成为传统电影公司深耕的空间。互联网公司的进入,更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电影产业的推动,而非颠覆。传统电影公司未来要给BAT打工的论断还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