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不能靠融资和烧钱过冬

2015-11-02 09:59:02 来源:

评论

转眼间,互联网的“冬天”就到了,直接证据就是BAT三巨头减少了社招或校招名额,但说实话,这远远够不上入冬的标准,充其量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好日子暂告一段落,比起开始拖欠工资的建筑工程行业,生活还是相当滋润。

当然,这是指已经产生规模及经济效应的大公司,曾经动辄上亿元A轮、B轮融资的初创公司,开始尝到盛极则衰的味道。去年9月,经纬投资张颖写了一篇《致CEO们,冬天已经来了》,他用2011年到2012年的那波由热到冷的过程,提醒大家警惕冬天的萧条:当调整来临,原来可以融资千万美元的公司在那时候砍一半、砍三分之二融资额都融不到,也会有很多融不到钱的创业公司在短暂的黑暗中倒下。

融不到钱就会死,这是互联网企业生存的第一原则,因为他们大多不赚钱,先积累客户,然后等确保垄断地位无忧后再抬高价格,进而从客户身上赚钱,然而他们每获得一个客户,就会“烧”掉投资者一点钱。听朋友说,P2P公司获得一个客户的平均成本是100元左右,价格不低,也可以承受,但问题在于,客户忠诚度极低,要维护一定客户规模,就必须持续不断地投入,这也是生意越来越难做的原因。互联网曾经是一个边际成本特别低的行业,比如微软的系统,谷歌的广告,腾讯的游戏,但是看看时下最时髦的互联网企业Uber,每开拓一个区域就要添置新的汽车,雇佣新的司机。除了客户来源取之于互联网外,无论从成本还是管理,他都更趋向于一家传统企业,这就意味着钱会烧得更多,投资人也越难忍受。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社区O2O的公司,今年3月份的时候才70人左右,然后4月份拿到2000万美金(实际只有三分之一)的A轮融资,团队一下子扩张到400-500人,到9月底因为资本寒冬融不到资,现在正在开始解散团队,还剩一百多人,老板也在找接盘侠。也许这家公司拿到融资后不扩张,或许能撑更长时间,但是谁都以为后面还有几轮融资,先干起来再说吧。

所以,如今所谓的冬天,其实是靠融资和烧钱生存的创业冬天,BAT是在减少用人规模,但是又怎样,其盈利还在增长,远远不到2000年IT业大幅裁员的惨象,从横向比较,金融、地产、电子、化工,哪个行业不是放慢了角度,相比较而言,互联网的行业景气度反而高。阿里巴巴前三季度营业利润还有47%的增长,这哪里是过冬的样子。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冬天并不罕见,十年一寒冬,五年一暖冬,资历长一点的人早就习惯了。资深人士说,互联网行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首先是萌芽期,先知先觉的创业者,用很少的钱在新领域里去探索,支持那些旁人看起来非常不靠谱的创新。接下来,这个行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越来越多的资本进来,进入成长期,随后是泡沫期,蜂拥的热钱把行业估值冲到高位,当钱多但好项目稀缺时,行业会进入一个沉淀期。在沉淀期,企业开始分化,好的企业会越来越好,不好的企业会慢慢死掉。沉淀期过后就进入成熟期,这时候剩下的企业可能会走向上市或者其它路径,最后这些公司会长期存活下来,并且盈利非常好。

这其实是经济发展的周期定律,但不知为何,作用于互联网行业就犹如添加了催化剂,大起大落尤其明显,周围鼓掌的人多,倒喝彩的人多,墙头草多,吹牛的人也多,唱衰的人多了,冬天也就来了。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