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淘汰寄生企业是市场的选择:一荣俱荣 一损俱损

2015-10-14 14:18:46 来源:

评论

这句话形容所有的寄生关系都极为恰当,当然也包括“三桶油”和它们的寄生公司。从这些寄生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出,对于高度依赖“三桶油”的风险,它们内心也再清楚不过。每年年报中,同一款风险提示以同样的面貌多次出现,却极少见到有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大部分企业还是年复一年地安然享受着“三桶油”带来的各项利好。

今年以来,随着“三桶油”业绩的大幅下滑,寄生企业的生存状况也愈发艰难起来。原本在去年就大范围报亏的寄生企业,在8月份发布的半年报中,亏损几乎是一边倒地不断扩大。

“但并不是没有活得好的民营石化企业。”这是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的多名行业专家的共识,那些尚未登陆资本市场、没有“三桶油”做靠山的石化类民企,能够在市场行情不理想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盈利的也不少。

“这个影响比较大的是离原材料环节近的企业。”金银岛副总裁、首席分析师杨向宏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在他看来,离原材料环节越远,受到的波及就越小。

时代周报记者在梳理资料时发现,大部分寄生于“三桶油”的企业,其出身均与“三桶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以中石油、中石化尤甚。央企改制、主辅分离,石化系统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子公司多多少少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彼时,留下了一批如准油股份等主辅分离而独立的民营企业。

这批主辅分离独立的民营企业,原本都是石化系统的一部分,在独立后继续与石化系统的企业有业务往来也并不奇怪。此外,也有如潜能恒信者,企业本身与石化系统并无瓜葛,但企业创始人确是不折不扣的石化系统出身。

“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过其实不仅仅在中国,在国外很多国家也是这样。”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行业优胜劣汰是必然趋势,有观点犀利的专家认为,一批石化企业的倒闭对行业发展有益。“中国石化企业的数量太多了,如果这些企业有六成保持正常生产,石化行业的产能都会过剩。”杨向宏表示。

事实上,在受到冲击时,的确有部分寄生企业采取停产观望的方式来应对,但却迟迟未实行有效的转型措施。在市场急剧变化面前,这批企业几乎难有作为,也几无改变的力量。

“对这些企业,我的建议是慢慢远离‘三桶油’。”杨向宏表示。事实上,“三桶油”的业务几乎覆盖了石化行业的整个产业链,底子厚,链条长。没有寄生企业的存在,“三桶油”依然可以正常运转。当前,寄生企业和“三桶油”这种“寄生”与“宿主”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宿主离开了寄生者依旧可以正常运转,但寄生者一旦没有了“宿主”,业绩就会在短期内迅速萎缩。

为什么不作出改变?在意识到风险后,不少企业的做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坐以待毙。长期未投入到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寄生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自救能力也慢慢退化。它们被淘汰,最终也是市场的选择。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